您的位置:首页>调查研究

如何做好涉检信访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时间:2019-08-09  作者:夏远奇  新闻来源:   【字号: | |

如何做好涉检信访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检察信访工作位于检察监督工作的前沿,直面广大人民群众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其工作实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察监督职能的顺利实现。针对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矛盾集中显现,涉检信访案件不断增多的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解决信访事项是做好检察信访工作的一种探索,也是将法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领域进行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引入涉检信访工作,不仅可以改善与信访人的关系,破除其心理抵抗,还能引导信访人将心态调整到与检察干警和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达到化解矛盾、息诉罢访的目的。

一、涉检信访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运用语言的沟通方式,改变或改善有心理问题人员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心理疏导中的“心理引导、心理共振、区别对待、情理相融”等原理和方法可灵活应用于涉检信访人群,即通过心理调适来舒缓涉检信访人员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涉检信访人员不恰当的行为,引导他们以合适的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二)法律支持

我国《信访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应当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人的请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应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北京市信访条例》更是明确的将聘请心理咨询师列入为信访人提供服务的范畴。上述规定为检察信访工作引入心理疏导技术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

二、当前涉检信访人员的几种心理动机分析

由于每个涉检信访人员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决定了每个涉检信访人员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也决定了其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涉检信访人员的心理动机,是做好检察信访工作的前提:

(一)利益动机:这是来访人最主要最常见的心理动机,特别是来访人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侵犯而引发的来访行为所占比例较大,如扶贫领域类的职务犯罪,征地款、修路补偿款的被侵吞导致村民的大量来访。以2015年为例,平桥区检察院全年接待信访群众194人,涉及经济利益的113人,比例达58.2%。此外,还有的来访人的自身尊严和物质等利益被损害,虽然放弃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但可能选择检举那些侵犯过自己利益的人,以期看到他人受罚而达到心理平衡,这是通过来访行为满足自己的精神利益。

(二)侵犯动机: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后附带的一种消极表达。大多数人在遭遇挫折时会采取理性态度诉求挽回个人损失,但有的人却选择打击报复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持此种动机的来访人员多表现以告状为名,以泄愤和搅闹为实,捏造和歪曲事实,甚至别有用心地散布谣言,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此种动机的来访行为多具有危害性色彩,呈现出严重的违法性。

(三)从众动机:有些来访人因为有大致相同的诉求,但个人感到位卑言轻不敢来访,故多人联名群访,互相支持。有的来访人认为,“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一个好汉三个帮”,刻意制造多人群访,把与问题无关的亲属朋友也拉来来访,甚至雇人来访。有的参访人员内心不情愿,但害怕不参加被认为是胆小怕事,害怕因此被挤出队伍,只能跟着跑龙套。这种行为如果缺乏合理的化解,容易造成群访群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2013年发生在市委门前的群访静坐正是出于此动机。

三、针对不同动机做好涉检信访人员心理疏导

通过以上对信访人员心理动机的分析,准确把握上访者的真实意图,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1.针对初访者,我们一定要利用好首印效应,语言温和、态度诚恳,认真倾听他们对所诉问题的陈述,对符合法律和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帮助其协调解决,做好释法说理工作,需要信访人员补充相应证据和材料的要一并告知,避免初访变成缠访、重复访。

2.针对利益驱动型的来访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利用相关政策、法律依据的方式,以柔克刚,因为这部分来访人往往经过多次、甚至多年的上访,见过一定的“世面”,往往言辞比较激烈,我们要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以防抓到我们接访者的漏洞。这类访一般要通过多次交锋才能解决。

3.对于报复性的信访者,这类人员所反映的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态度比较恶劣,我们要认真区别对待,需要查处答复的问题尽量不要当面明确表态。对这类上访者我们一定要做好心理调适,采用心理评价法评估事态的潜在后果,一旦我们的表态与他期望的结果有偏差,他们就会认为我们偏袒另一方,从而造成越级访。

4.对待集体访,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报告领导,接访中要坚持原则,掌握政策,对于有理有据的问题,要明确给予肯定,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无理的或根本不能解决的,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分化大部分从众心理的附和者,杜绝事态扩大化。